动态
洋水仙玻璃花
09-23 19:36

手稿
疏离,是什么时候被建立起来的呢?
可能是小时候搬家换学校的次数多了,就有了每换一个地方,每到一个新班级,便与之前的小伙伴断了联系,没法再在一块玩了。
被反馈,到了每一次,周遭环境的更新,与之前建立关系的疏离,分完班就没法在一块玩了,即使仍在同一学校里,升学到不同的学校,便不会再聚会了,即使仍在同一座城市里,录取就业到了不同的城市,那就不会再碰杯了,即使仍在同一片天空下,即使心在此前就相连在一起。
物理上的距离,会拉开心灵上的距离。
是看不见的未知,新的经历,不同的分支改观
是造成关系疏离的关键吗?
是,也不是,或许更重要的,是维系关系的成本,会随着固守与改观而增长,远水解不了近渴,外供需求的未被埋补与被替代,于是习惯了“不在”,于是疏离发生。
我的疏离情节与归于日常,而习于日常的人生观所对应,希望正向的能养成持续乃至永久的好习惯,而那些不被满足的不好的便被疏离着解离,被习惯着麻木,不受伤害与冲击。
需要维护,沟通,付出,理解,被动又回避的我在这方面显得蜷缩,不过相对来说我有一个主动积极阳光型的朋友,无论是在另一个班,另一个学校,另一座城市都会被从疏离的阴影里拽出来,所以对这样的人产生依赖也很正常吧(.
而另一个朋友,同样的被动回避者,就变成了两个套在大铁箱歌剧院的人,拉不开帷帐的单角表演了.
最近,梦到对方的频率,显著提高,大概是我缺乏朋友成分的自我埋补,梦到与对方一起旅行,去老家的院子里给对方整理下裤脚这些曾计划落空,没有实行过的事情.
还有一个视角,是自我批评、自我供给的能量不够自己过活一般,像是没有人搀扶陪伴就活不下去,所以绝不接受对“好友”们的疏离。
想办法获得更多的能量,
自我强化式建立关系
不然就习惯疏离.

回复是一种美德
洋水仙玻璃花
09-24 10:50

我每次都是小聚落似的转移,不过小时候很阳光,于是感觉人在发光的时候小伙伴会不自觉的围绕在身边。高中以后开始封闭阴暗,然后自己阴暗也不愿意走到发光的身边。
相对来说我接受不了只自己一个人的世界,因为被陪着能依偎拥抱的感觉真的会上瘾,所以会对孤独更敏感更受到折磨

齿轮转过十二点
09-24 08:49

从小到大都是寄宿,中间还穿插几次转学。现在觉得世界不太需要我,我也不太需要世界。在被世界遗忘的小角落里生活就很好。